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持工业和国防建设,有这样一群无畏艰辛、敢于付出和挑战的地勘人,秉承着“三光荣”“四特别”的精神,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以开创性地踏勘调查为国家探明了一批规模大、质量优的建材非金属矿床,为新中国非金属矿业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支撑了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跋山涉水,不惧艰难险阻,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威胁,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将自己的终生奉献给热爱的地质事业,为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安全默默付出。
回首往昔,地勘岁月仿佛一幅幅画卷,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挑战,却也满载收获与荣耀的历程。这些往事不仅是地质勘探人员个人的奋斗历程,更是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缩影。它们见证了地质勘探人员为国家经济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地勘往事]——兴和工地二事
华北分公司撤销,分配到东北分公司之后,第一个工地是兴和工地。我们称之为兴和工地,只是该工地在内蒙兴和县境内。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石墨矿,何人何时发现的尚未得知。早在1916年就有人开始了开采,日本侵华时期,疯狂掠夺我国资源,加大了开采规模。一九四九年后由当地私人开采。该矿区坐落在兴和县城南55公里的山沟中。距离最近的村庄叫黄土窑,因此也称黄土窑工地。该石墨矿现有一座小型礼堂兼食堂,一栋办公平房,一栋宿舍平房,一个小型的选矿车间。我们这次的任务是投入一台钻机施工,提供该矿区石墨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探报告。
初到兴和工地,为运输物资,东北分公司派来了一辆南京嘎斯卡车,司机师傅姓W。一天,汽车从柴沟堡拉给养到工地,同车的有两名东北分公司物探队的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一位搭顺风车的当地老乡。在距离工地还有一半路程的地方,看见远方的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前方正在下着大雨。此时的汽车正行进在山沟中被山洪冲成深沟的道路中。一开始看见前方道路上有小股流水冲下来,W师傅并没有在意,继续往前开。前方道路上的水流越来越大,就在W师傅停下车犹豫是否往前开时,一抬头看见前方山沟中的洪水像一面墙一样冲过来。W师傅大喊了一声:洪水来了,快跳车。几个人赶紧跳下车来,爬到深沟两侧的高处上。只见汹涌的山洪咆哮着冲过来,大家眼看着停在沟中的三吨重的汽车,瞬间就被洪水冲翻了,车上装的东西也冲的没影了。山里的洪水来的快退的也快,几个人从惊魂动魄中缓过神来,查看车上装的东西下落时,物探队的两个人惊呼道,与仪器放在一起的放射源被洪水冲走不知去向。这一下问题严重了,用于物理勘探的放射源,平时存放在一个长约五十公分、直径十几公分铅封的容器里。放射源虽小但放射性极强,一旦泄漏将会污染附近的村庄,造成人畜生命健康的威胁。事不迟疑,赶紧把这一情况逐级上报。最后北京军区派来了防化兵,很快就找到了丢失的放射源。
在特定的天气,特定的地点遭遇到突发的险情,这是不可逆的。但是后面险些造成核污染的事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搭顺风车的老乡,是去柴沟堡修理他家大座钟的。一路上他把大座钟双手抱在怀里,就在遇到险情逃命时,也没有丢下大座钟,因为保护大座钟是他的责任。而那两名物探队的工作人员,则缺少这种责任心,一旦到了关键时刻,首先想到的是自己。
我国疆土面积辽阔,而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多一半。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由来已久。虽然国家努力改善这一状况,诸如派出医疗队、支边医护人员等等措施。但是由于地理环境诸多原因,实际上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五十五年前发生在兴和工地的一段往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种缺医少药,患了重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的状况。
兴和石墨矿黄土窑矿区,地处兴和县最南端的荒山野岭之中,距离最近的村庄约五里地,更是远离乡政府和兴和县城,是一处闭塞的“世外桃源”。
钻机一旦开工,实行的是24小时三班倒工作制。一日,我们上中班,即下午四点至夜间十二点。开始工作不久,班上的D师傅脸色难看,不时的捂着肚子,作出痛苦的表情。紧张的工作使大家没有注意到他的表现。过了一会D师傅蹲在机台板上,头上流下黄豆大的汗珠。又过了一会儿,D师傅突然倒在机台板上,捂着肚子打起滚来。这一突发状况把大家吓坏了,都呆在那里不知所措。还是班长年纪大有主意,马上命令我和另外一名青工小L,赶紧背D师傅回驻地。我们现在施工的这个钻孔位置,在近千米高的山上。上山的小路很陡很长,尤其从沟底开始要爬一段非常陡的长坡,平时空手上下山都费劲。我背起D师傅马上下山。一开始走在较为平缓的山脊上并不吃力,走到陡坡时我犯了难。这么陡的路背着一百多斤的人,以我的体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两个人抬着也没法走。我听着背上D师傅呻吟的声音,牙一咬开始往下走。我侧着身体聚精会神地找脚下的支撑点,艰难的一步一步往下出溜。当下到沟底后,我浑身冒着热汗,心脏剧烈的跳动着,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一步也动不了了。当小L接过D师傅继续往驻地走后,我一下子瘫坐在地上,休息了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来。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双腿酸痛的感觉一直陪伴着我,我知道这是大腿肌肉拉伤的后遗症。
我们只是把D师傅背回驻地而已,汽车当时没有在工地,他没有及时的送到医院救治。虽然队里已经配备了一名医务人员,但是都是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医疗水平有限,对这种突发急症束手无策。我不知道D师傅是怎样熬过这痛苦的一夜。第二天上午从附近的村子借了一辆毛驴车,铺上棉被,让D师傅躺在上面去往县医院。后面发生的事情令大家都没有想到;毛驴车走在凹凸不平的道路上颠簸不止,D师傅平躺在车上,剧烈的颠簸把体内折叠的肠子震开了,疼痛马上消失了,原来D师傅患的是肠梗阻。还没有到医院,半道上让毛驴车给治好了。几天后看到康复后的D师傅,真为他庆幸,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就是发生在55年前兴和工地的两件事。我相信很多当年的亲历者都已经忘记了这些事情。可是我没有忘记,我把它记述下来,与大家一起温故知新。
[地勘往事]——献身建材地质事业三十年
1964年5月我参加了工作,那一年我差三个月十八岁。工作单位的全称为;“建筑材料工业部非金属矿地质勘查总公司华北分公司”。单位的全称有点长,有点像相声“缩略语”里的情节一样。我们一般称谓“建材部地质总公司华北分公司”。在介绍非金属矿地质总公司之前,有必要把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有关情况,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各种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均由各部委所辖的地质勘探队伍负责。例如煤炭资源,则由煤炭部煤田地质勘探负责勘查。铁矿石由冶金部下属的冶金地质勘探部门负责勘探。其它矿产资源以此类推,地质部负责全国的综合勘查、勘探。
建材部地质总公司担负着全国石棉、石墨、石膏、云母,以及烧制水泥的石灰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建筑材料的勘察、勘探任务。地质总公司在全国各大行政区,都设有分公司。在京另设有一个化验室。每个分公司下设四个分工不同的地质勘探队。以华北分公司为例,编号为101队是物探队,102队是机械钻探队,103队为工程地质勘查队,104队为土石方槽探队。经过短暂的学习、培训之后,领齐了劳保装备,我被分配到了102队。当时的102队在山西灵石县勘探石膏矿产资源,投入了三台钻机施工。一台仿苏的500型钻机为504机台。另外两台国产的300型钻机为302、303机台。仿苏的500型钻机,钻探深度为500米。该钻机秉承了前苏联机械傻大黑粗的特点,零部件大且沉重。因此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身高体壮。我参加工作时身高已经达到1.75米,且身体强壮。所以被幸运的分配到504机台。这幸运的两个字不是随便加上的,正是分到了504机台,才有了我人生一系列的幸运。这是命运的使然。
1965年结束野外工作之后,华北分公司借用位于西直门内顺城街的原建工学院进行冬训。在冬训即将结束时,突然传出一个重大的消息;华北分公司即将撤销,将其所属的员工分配到东北、西北、中南三个分公司。不久果然分配方案下来了,我所在的102队504机台整体的被分到东北分公司604地质队。当时要求人员、户口、人事档案以及机械设备,全部到所分配的分公司报到。就在大家绝望的等待发配到沈阳时,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原来分配到东北分公司的人员,是带着特定的具体任务,即仍然负责华北地区的京、津两地,河北以及内蒙的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探任务。这样一来就没有必要把人员、机械设备拉到沈阳了。除了人事档案,户口,机械设备原地不动,等待具体任务。只是队部被安排在朝内大街190号院内的南配楼。这样一不留神,一个编号为东北分公司604地质勘探队,就成了全国离天安门最近的外省市野外地质勘探队。分到西北、中南的人员,就没有我们这样幸运了。他们背井离乡,分别去了河南信阳、山西太原。不仅失去了北京户口,还造成了两地分居。退休之后享受当地的退休待遇。回京之后因为没有自己的住房,大都寄人篱下。
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我们这支野外地质勘探队。1970年上级一度将我们这队伍下放到内蒙古建材局,下放的文件都已经下发了,内蒙古建材局也派人到队上来了解人员、物资的有关情况。70年初北京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发展和建设,因此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尤其是水泥和建筑用沙(粗沙)缺口很大。也是基于这个因素,上级决定将我们这支队伍交予北京市建材局。成立了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地质队,人事关系由北京市建材局管理。此后的若干年里,北京建材局地质队转战北京四郊以及天津、河北各地,先后为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厂、新建的厂址在昌平的北京水泥厂、河北冀东水泥厂、天津市水泥厂等国家重点项目工程,提供了大型石灰岩矿山地质勘探报告。同时也完成了北京市建材局下达的,为北京市建材工矿企业,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形图测绘等具体任务。为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后,地质总公司做出了调整,除了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外,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地质勘探总队。同时又将下放到北京市建材局的地质队收回,成立了地质勘查中心北京总队。近年来地勘中心又将北京总队、研究所、制印车间三家合并,成立了中非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不过这已经是我退休之后的事了。
1996年我退休了,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给我颁发了一本荣誉证书。证书上书;“徐崇正同志献身地质事业三十年,特颁发此证。”三十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的野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要利用我的有生之年,把那些惊险刺激的,有趣的野外经历和故事记述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