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年代初,百废待兴,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当时的建筑材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水泥和建筑用的粗砂,缺口很大。我所供职的地质勘探队,刚刚从东北分公司收回,马上又被下放到北京市建材局,成立了北京市建材局地质勘探队。担负起北京地区制造水泥的石灰岩矿和建筑用粗砂等建筑材料的地质勘察、勘探的任务。
1975年3月,我队接受了北京市建材局关于昌平十三陵地区——十三陵水库上游七孔桥至十三陵昭陵之间古河床的详勘任务。当年我们借住在十三陵昭陵林场。在林场大门附近的空地上,搭建了一栋活动房屋,作为地质和测量人员的办公兼宿舍。其他施工人员则住到了林场的“猪圈”里。昭陵林场在南侧建有一排平房,是用来饲养猪、羊的场所。这些房屋内水泥地面,玻璃窗,电灯一应俱全。房间内没有任何异味,可能根本就没有饲养过家禽,除了矮一点有点压抑感外,与普通房屋并无区别。这与我们在边远地区所住的房子,应该算是条件比较好的。
此次勘探投入一台钻机施工。我们测量人员配合地质进行了地质测量工作。能到十三陵地区工作,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我们所借住的林场紧挨着昭陵和定陵。出林场的大门即可望见定陵的红色围墙,到定陵只有五分钟的路程。我们与定陵的工作人员混熟了,经常进入陵内,不是去游览,而是到那里的小卖部买物美价廉的油酥火烧。偶尔三五知己到那里的茶座小酌一番。定陵门前的广场是我们踢足球的场所,经常晚饭后到那里过过球瘾。我和地质组老D利用工作之余,游遍了除思陵外的十二个陵园。定陵和昭陵就不用说了,多次到对面的德陵、永陵、景陵游览。当时我和老D还打算写一本《十三陵考》,介绍文革后各个陵的现状。刚写了个开头就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没有继续写下去。但是使我对明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黄昏雨后的昭陵
下了两天一夜的雨终于停了,这两天把人憋闷的有点发狂。晚饭后我决定出去散散心,我蹬上长筒雨靴,穿上雨衣,出林场大门往右是去往定陵,往左则是去往昭陵方向。我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往昭陵方向信步由疆的走去,穿过昭陵村,很快就到了昭陵。
昭陵是明代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的陵墓。朱载垕是葬在永陵的世宗肃厚熜皇帝的三子,在位六年,年号隆庆。走过陵前的石桥,昭陵的石桥是十三个陵里唯一常年有流水的桥,其它陵的石桥都是旱桥。昭陵的现状与其它的陵一样,破坏的非常严重,除了两侧的围墙和坍塌一半的明楼,以及明楼前的石供桌外,所有的建筑物都已经荡然无存了。只有地面上的柱顶石,昭示着曾经的建筑,只有那些古老的松柏树,像哨兵一样忠实的守卫着皇陵。进入陵内,看到的是野草丛生满目荒凉,此时的陵内寂静无声,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声响在陵内。突然在我右侧的树上飞起一只黑色的大鸟,这突发的情况吓的我魂飞魄散,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原来是我雨靴的脚步声,惊起了栖息在松柏树上不知名的大鸟。走过陵内长长的甬路,来到了明楼前。昭陵的明楼前有一段非常陡的石坡,平日里走都要小心,雨后就更不好走了。小心翼翼地爬过陡坡,登上了明楼。站在明楼上环顾四周,只见低低的云层笼罩着大地。但是能清楚的看到东南方向的十三陵水库。极目远眺,远处的一线天处,被穿过云层的夕阳染成金色的水库大坝,这景色太壮观了,令人难忘。昭陵的宝顶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我决定绕宝顶转一圈。还没有走出多远,突然从山上漂过来一片云雾,霎时间我就被浓雾包围了。周围一片白茫茫,一米以外的景物都看不见了。这时我有点胆怯了,多年的野外工作和生活经验告诉我,当看到有危险时,才能够及时有效的躲避。现在我什么都看不见了,万一遇到危险就麻烦了。知难而退,我又返回了明楼,看到了整个陵园都被浓雾笼罩了。我加快了脚步走出了陵园,回到驻地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后记
为了写这篇文章,四十八年后的这一天,2023年4月19日。我与同住在一个小区的街坊,一起去昭陵和昭陵村,去寻找当年的故地与记忆。
从德胜门城楼下乘872路公交车,舒适快捷地到达了定陵。按照当年的记忆,从定陵门前往南有一条土路直通昭陵村。向定陵的工作人员打听,被告知定陵门前两侧树起了将近两米高的铁栅栏。此路不通了,只好绕道走大路去昭陵村,这一绕就走了快半个小时的路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昭陵林场。不过此林场就地理位置,与我当年记在本子上的内容相差甚远。当年我记录的是:“定陵离我们的驻地仅有5分钟的路程,出林场大门即可望见定陵红色的围墙。”而现在的这个林场,孤伶伶的在村子的南面,与昭陵村还有一段距离。我进到林场内看了一下,完全没有当年的印象。又到村子里向老人打听,老人们也没说出个所以然。看来四十八年的岁月让一切都有了变化。
进入昭陵,老人刷身份证即可进入。今日之昭陵经过1987年至1992年的复原修葺,已经将陵内的建筑物全部复建完成,恢复了皇家陵园的规模与气势。但是缺少了历史的沧桑感,因为整个陵园太新了。走过陵前原来常年有流水的石桥,经过这次修葺也变成了旱桥。昭陵的主要建筑物祾恩殿,复建的焕然一新。殿前两侧的配殿也辟为成展室。明楼前那一段非常陡的石坡被铺上了砖。但是还是不好走,于是又在两侧建起了楼梯式通道,方便了游人。登上了修葺一新的明楼,环顾四周,整个十三陵景区一片绿色。极目远眺,十三陵水库历历在望。我试图用相机的长焦,拍摄水库大坝的图像,因为大气透明度差,拍出的照片成像不好。下了明楼绕宝城转了一圈,了却了当年因大雾没有绕成之愿。
至此故地重游即告结束。花十元钱坐老乡的电动三轮车返回定陵,进入定陵转了一圈,然后坐公交车到昌平西关吃午饭,这是后话不提。
四十八年前的一段经历,经过岁月沧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往事不堪回忆。但是人上了年纪,偏偏又爱回忆往事,这似乎是老人们的一大习惯。把往事近况写出来,再用电脑打字成文,这对防止老年痴呆的早发,应该是有积极作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