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企业形象 企业价值观 规划发展 经营理念 职工园地

职工园地

攀登北京最高峰——原北京总队退休职工徐崇正地勘往事回忆录

发布日期:2025-06-30  来源:徐崇正

今天我醒的很早,漱洗过后就去食堂买饭。食堂的同志们一看到我这么早来买饭,感到很奇怪,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起的这样早,要知道平日我是最后一个来买饭的人。我兴奋的告诉她们,我们今天就要攀登北京地区最高的山峰——灵山了。

1972年5月17日是一个刚刚刮过大风,气温回升的好天气。我们一共五个人,有地质组老J、老F,我们测量组老Y、C兄和我。经过充分准备过后,我们带着罗盘、地图、照相机、望远镜、斧头等一切应用的东西,于上午七时四十分踏上了征途。

从驻地苇子地出发,顺着大山沟一直往上走,经木兰台到洪水口村。村西有一座石桥,我们事先打听了道路,不过桥进入一个名叫“大地沟”的山沟。这个山沟时而窄小,时而宽阔,沟中清澈的溪水像欢快的小鹿一样奔腾而下。巨大的断层——石壁像刀削过一般。我们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沿着崎岖弯转的山沟前进,一个小时后,大家的眼界忽然开阔了,狭窄的山沟变的宽大了。这里群山遍绿,郁郁丛丛,山花争艳,香气袭人。美丽的小鸟在树丛里飞翔,宛转啼叫。好一副春天山区美妙的图案。沿着宽阔的山沟前进,经过一个小破房子和一个牛圈,离开了大地沟,进入了灵山南面的一个山沟。这时有人提议休息休息,大家这时才感到有了一点累意。趁此机会我们打开了地图,对照了方位和前进的方向,休息过后继续前进。走了一段时间后,地势逐渐高了起来,通过地图的等高线得知这里已经是海拔1500多米了。树木依然很多,但却是另一番凄凉悲惨的情景。几天前的寒流与大风,使它们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树叶全部被冻蔫了,一片灰茫茫的景象。转过一个山坡,一座高耸的山峰呈现在前方,灵山主峰历历在目了。大家又休息了一会,用主峰做背景,使用自拍照了一张合影。沿着南坡下面的山沟向上前进,这里人烟罕至,到处是树丛,地上尽是枯枝腐叶,淙淙的溪水在枯枝腐叶下流过。又行进了一段时间,我们已经走到灵山主峰南坡下了,再往上就要爬山了,大家一人砍了一根小树做手杖。越往上爬,山越陡,越吃力,老J渐渐的落后了,我返回去陪伴他一起坚持着往上爬。这时几乎是每爬上一段,就得休息一会。穿过一些高耸的小山峰,爬过南坡最陡的一段山路,越来越接近山顶了。这里的地形已经很平缓了,由于海拔的关系,山上没有树木,只有荒草和一束束像沙漠中生长的那种像骆驼刺一样的植物。又穿越过一片巨大的乱石堆,经过将近5个多小时的行程,中午一点多钟,我们终于登上了灵山主峰。

灵山在地图上的标名为东灵山,主峰海拔2303米,是北京地区的最高山峰,山顶呈平台状,平台上立有一个国家大地测绘一等点钢架标志。大家忘记了疲劳,攀上钢标架站在上面极目远眺,万物皆收眼底,远处群山峻岭相连,像起伏的海浪一样,南面是百花山,西边是小五台山。我借助望远镜看到了北边的万里长城,官厅水库。近处山下的公路像长带一样伸向远方,山沟中的溪水在太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我被这壮丽的山河陶醉了,这时我激情万分,多么想大声朗诵一首歌颂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来抒发我内心的激情。这时老J打开了相机,拍下我们站在比灵山主峰2303米还高3米的钢标架上的镜头,另外还拍下了我站在山顶上,用望远镜遥望远方的镜头。老J打开了画册,描绘着大好河山。我们观察了山顶,平台上可能曾经有过建筑物,因为遍地都是砖瓦碎块,并有大条石铺成的台阶。建筑物不知何名,何年所盖,规模多大,何年倒塌,是否有过和尚、道人住过。由于海拔的关系,山上的气温很低,中午一过,就是好天气也是冷风习习。难怪山下下雨,灵山顶上白雪皑皑了。

大家在山顶上捡了一些可能是当时竖立测绘标架的人带到山上来的木柴,生起火来,烤热了带来的馒头和糖三角以及背水壶中的水。吃饱喝足,准备下山了,老J用铅笔把我们五个人的名字写在钢标架上,老Y用地质锤在一块大石头上,敲出了604Y的字样留做纪念。

我们取道江水河方向作为下山的道路,从山顶往东,地形与南坡有着很大的变化,南坡很陡,而东坡则很宽大很平缓。我们顺着平缓的东坡一直往下走,走到一条不知名的山沟上面,这里没有路,大家趟着齐胸高的野草,踏着没膝深的腐草败叶,穿过茂密的树林,走到了沟底。事后与当地老乡交谈得知,那一片地区,尤其是那条山沟,夏秋两季没人敢进去,据说有巨蟒、毒蛇和土豹等野生动物。5月初灵山地区的气温还很低,加至刚刚大风降温,我们算是有惊无险的涉过了那片禁区。又走了一会,看到了一些被人砍倒的大树干,那是偷盗树木者的所为。再往下走有了小路,也有了小块庄稼地,前面就是通往江水河大队的大道了,这里地形险要,两边是高大陡峭的山峰,只有山沟中才有路可行。我们顺着大路一泻而下,中间看到一些旧城堡,说明这个地方当时是个关卡,并有兵丁把守。这时天快黑了,大家加快了脚步,到洪水口村经木兰台,晚上6点多钟安全的返回了驻地。

徐崇正

1974年2月13日追记于朝内大街190号

后记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72年5月17日,我们在门头沟洪水口地区做石棉矿产勘察时,攀登灵山的经历。两年之后1974年5月17日,根据工作日记记载的内容和记忆,追记而成的。几天前翻找资料时,在一个蓝色塑料皮的日记本中,看到了这篇文章。今天把它整理打印出来,我没有做大的改动,基本上代表了我40多年前的写作水平。

文中记载的几件事情,如砍小树做手杖,在景点留名,野外用火,现在看起来都是不文明的举动。但是,我提醒大家,那是40多年前的举止行为,与今日到旅游景点旅游不能同日而语。另外,我们都是有着丰富野外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专业人员,所以攀登灵山没有走寻常之路,而是选择了一般人没有走过的路线,这里面也有着探险的成分。因此,希望大家去灵山旅游时,一定要走常规的路线,毕竟我们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徐崇正

2018年3月19日于团结湖

京ICP备17050213号-1 版权所有:中材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网站及网站声明,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任何有关本网站和网站声明的争议,应由地勘中心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